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。”
“别看了,还是看好手机和钱包吧!”
据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,近日,一30人的中国旅行团,在意大利比萨斜塔附近遭遇抢劫。
全程仅20分钟,停在餐馆门口的大巴被砸,车内财物被洗劫一空,总计损失在10万元左右。
亲历游客披露,窃贼光天化日之下,明目张胆抢劫,现场堪比影视大片:
“连导游都一脸懵,干了这么多年,第一次被‘一锅端’。”
不仅手机、钱包被偷,就连游客脚上的鞋都被“掳走”。
对此,评论区有人发问:“意大利不是发达国家吗?怎么会这样?”
事实上,如今的欧洲发达国家,早已不复当年旅游胜地的模样,转而成了欧洲偷子的天堂。
网上一位叫@旅界的博主,讲述了他在欧洲第一次被偷的经历。
2013年,他乘坐火车从丹麦哥本哈根去往欧登塞。
下火车前,两个黑人突然出现,热情询问他是不是想找本地酒店,并表示可以帮忙。
博主前一秒还在感动,出门在外能得到陌生人的帮助,真是太幸运了。
然而后一秒,随着火车“哐当”一声急刹,车门打开,两个黑人“嗖”地一下冲出车外。
博主赶紧摸兜,却发现兜里的手机和钱包早已不翼而飞。
2016年,博主又去往匈牙利。
当时,他正和朋友在布达佩斯著名的塞切尼露天温泉,看欧洲杯开幕式。
他把手机放在防水袋里,鞋脱了,手机放在鞋上。
几分钟后,鞋和手机全都凭空消失了。
最后,这位博主总结道:“在欧洲旅行,就算你再小心翼翼,也得提起一万分警惕。因为出事的,永远都是你以为‘应该没事’的地方。”
这句话,和网上诸多网友对欧洲的评价不谋而合。
“去欧洲旅游,别把国内的安全感带过去,不然钱包会‘离家出走’。”
事实上,被偷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。因为还有比被偷更惨的,那就是——被抢。
就在2023年7月,便曝出中国旅行团在马赛被劫的消息。
据当地媒体报道,整辆大巴被蒙面暴徒用石头砸破,车上五六个中国游客均被砸伤。
此事在当时掀发轩然大波。
然而,事件的处理结果却是高高举起,轻轻放下。
简言之:不了了之。
而这一切的原因,都要归咎于欧洲警察。
时间线拉回7月3日。
中国旅行团在比萨斜塔被偷后,当即选择了报警。
当地警察出警很快,还录了口供。
可是,当游客把丢失的手机和耳机定位发给他们,希望他们通过定位追击窃贼时,这些警察的反应让人目瞪口呆——两手一摊,来了句:“等消息吧!”
俨然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。
与此同时,警方开始出动警力,扎堆停在这家餐厅门口,算是“保护”。
说是保护,可在当事游客看来,更像是为窃贼隔空传递的一种信号:这个地方已经偷过了,换个地方吧!
“因为警察根本不管,现在就想办法回国,在这里每天都担惊受怕。”
这时,可能有人会问:“警察为何不管?这些地方不都是发达国家吗?发达国家的治安不应该更好吗?”
这里得要先划个重点:发达国家更多指的是经济层面,治安方面可不一定。
并且,这些国家对青少年犯罪的容忍度,可谓史无前例的高。
他们将未成年犯罪分为3个阶段:13岁以下,犯再大的错都不算错,不用负任何刑事责任;
13岁到16岁,就按当地的“教育原则”从轻处理;
16岁到18岁,虽会按照成年人刑罚进行量刑,但大多都会减半。
而这些,最终直接导致,那些成为欧洲偷子的,大多是人高马大、身形健硕的十五六岁年轻人。
并且,大都人狠话不多,一旦确定目标,说抢就抢。
警察就算抓到他们,也是教育一番就放掉,所以不如不抓。
讽刺意味拉满的是,被抢的大巴车团,95%以上团友都是第一次出国,且大多是老人——
当有钱的老人遇上抢钱的年轻人,无异于羊入虎口。
而像这样的年轻人,近些年在欧洲国家,可说是越来越多了。
一位网友在欧洲国家遭遇盗窃后,被当地警察安慰:“他们肯定是‘过路贼’,不是我们本地的,我们本地民风是很淳朴的。”
说完,便开着警车把这位网友带到了一处院子。
院子门口挂着一个篮子,篮子里装满了刚刚丰收的苹果,旁边还放着一个空篮子,意思是:“想吃就拿,钱放在篮子里就行。”
这位警察没骗人。
事实上,造成欧洲治安越来越差的,并非当地居民,而是过度移民。
据统计,2024年一年,27个欧盟成员国共收到了超过100万份难民申请。
这个数据虽然比2022年的114万份稍显下降,但依然不算少。
而在申请庇护人数最多的国家中,西班牙、法国和意大利位列前三,分别有16.5万份、15.8万份、15.4万份。
当这100万难民一点点渗入欧洲的每座城市,每条街道,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艰难,生存压力也应运而生。
再加上,自疫情以来,欧洲经济非但没有变好,反而因为失业率攀升、资源分配不均、福利待遇下降等因素,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,进一步加剧了整个欧洲城市的社会矛盾。
当难民越来越多,警察又不作为的情况下,犯罪也就变得理所当然起来。
当然,受害最深的,还是那些拎着奢侈品包装袋,看起来很有钱的游客,尤其中国游客。
中国游客既有能力购买奢侈品,警惕性还低,买的东西又集中放在车里。
对这些欧洲偷子来说,就像在鱼塘撒网一样,偷他们既省时又省力,加上警察很佛系,连后顾之忧都没有。
有网友戏称:“这年头去欧洲旅行,主线任务是保住手机和钱包,支线任务才是看风景。”
还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“欧洲防盗秘籍”,比如:在内裤上缝个小口袋,把现金放里面;买个手机挂链,把手机挂脖子上。
还有人在网上买了全套钱包系条防盗链,像是随身携带了一个移动保险柜。
一位刚从意大利罗马旅行回来的网友,刚落地就写了一篇《欧洲防盗生存手册》:
不要在大街上掏出手机、不要相信帮你拍照的人、不要背拉链在后面的双肩包、不要觉得自己不会这么倒霉……
并补充:“因为只要你心里觉得‘应该没事’,钱包就会立马和你说再见。”
本是想出去放松放松,看看世界的,结果却反成他人眼中的“待宰羔羊”。
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,开始集体对欧洲“祛魅”——原来,国外的月亮真的不比国内的圆,国外的人也没有想象中甜。
参考资料:
1.南方都市报《“中国旅行团在意大利被洗劫一空”,中国驻佛罗伦萨总领事馆回应》
2.旅界《欧洲偷子围猎中国旅游团背后》
3.户外视界《中国留子做的“欧洲小偷图鉴”爆火,网友没出过国但已认全当地小偷》
作者:林茵
编辑:歌
驰盈配资-驰盈配资官网-配资实力证券配资门户-最新配资平台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